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感恩节了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5-11-27 10:11:27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幼河

911c.jpg

877c.jpg

886c.jpg

885c.jpg

834c.jpg

侃侃感恩节(旧帖重贴)

    以前写过好几篇有关美国感恩节的帖子,这几年没写;还老侃个没完没了呀?但这次过节期间在网上浏览,看到篇写美国感恩节的,写了很多我原来未知的细节,很有趣。想想就贴出来。我会在有关段落下写些自己的感想。

…………………………………………………………………………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9月,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离港启航。在漫无边际的大洋中,漂泊了整整65天,经历了狂风巨浪的种种折磨,方才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顶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接着,“五月花”号按计划继续南行,打算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因航行误差,他们来到了普利茅斯附近。在那里,由于对地形和环境茫无所知,他们十分谨慎地让大部分入仍然留在船上,只派一批精明强干的人出外探测地形。1个月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普利茅斯港口,并且意外地在这里找到了一个优良的渔港。这里有几块已经收获过的玉米田,有清亮的淡水小溪,还有十分宜于筑垒设防的山丘,但空无一人。原来这里是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不久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几天后,“五月花”号就渡过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锚上岸。这里成为英国移民在美洲的第二块永久居留地。后来他们把登岸的一块大礁石命名为普利茅斯石。

  到了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寒冷无比的冬季,他们自己搭盖的简陋房屋难以抵御风雪,粮食也不足,再加上繁重的劳动和传染病的侵袭,待到冬天结束,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了。

  开春时节,普利茅斯村的移民结识了一位名叫斯昆图的印第安人。斯昆图对移民们十分友好。不久,他把自己部落的酋长马萨索德介绍给移民。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热情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马萨索德不仅给移民带来礼物,还特地派本部落的人教会移民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蚕豆。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

  移民们在欢庆丰收的日子里,按照宗教传统习俗,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朋友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来欢庆节日。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并且提前送来了5只鹿,表示他们的友好情谊。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马萨索德酋长带领90名印第安人来到普利茅斯村,和移民们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然后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举行宗教仪式,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接着,他们点起篝火。开始举行盛大宴会。大家酒足饭饱,兴犹未尽,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各项活动。第一个感恩节的庆祝活动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和内容,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

    以上数段的描述让我知道了些美国感恩节由来的更多的细节。老伴儿和我去波士顿旅游的时候曾去过普利茅斯港。那儿的海边确实有块礁石被标明是“普利茅斯石”;说是“五月花号”上最初的移民到达北美大陆时,登陆踏上岸边的第一块礁石;但据说这是“五月花号”到达移民点一些年之后,人们才想到该找找那登陆踏上的第一块礁石。那块礁石确实是“登陆踏上的第一块礁石”吗?咳,不必深究吧。现在在普利茅斯港边上停泊的“五月花号”也是多少年后人们重建的。最初的“五月花号”早无影无踪了,人们是根据想象重建的“五月花号”。当然,这也不必深究。

…………………………………………………………………………………

  最初移民们不同意确立固定的感恩节日期。他们认为“庆祝仪式应该是对上帝意旨的反应”。所以第二年,即1622年,由于收成欠佳,他们又同印第安入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人们便没有举行庆祝感恩节活动。到1623年春,州长又命令将当年6月20日定为感恩节。自此以后,感恩节日期便不固定,由各州州长或州议会临时确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职声明中规定:1789年11月26日星期四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他指出,这一天应是祈祷和感谢上帝的日子,各派宗教都要庆祝这个节日,以鼓励人们共同继承祖先的精神。尽管如此,感恩节日期仍然很长时间未能固定,因为有些州不愿放弃自主权,认为规定感恩节日期是各州自己的权力。

……………………………………………………………………………………

    有关感恩节的意义,我想到了我最初来美国,到美国朋友家里过感恩节。那家的主人是位医生,那几年一过感恩节就邀请附近医学院工作的中国人到他家过节。我们在那个城市住了两年,过感恩节时都受到那位医生的热情邀请。美国人认为,当年“五月花号”的移民在历经磨难的第一个冬天后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这实际上是上帝的意旨;冥冥中,当地印第安人遵从上帝的旨意前来帮助移民。

    为了遵从上帝的意旨,已经丰衣足食的人们要主动帮助需要帮助和安慰的人们。我们这些中国人离乡背井来到美国生活,那位医生认为我们最应该在感恩节的时候,由他遵循上帝的意志来进行关怀和慰问,让我们过好感恩节,大家有吃有喝,热热闹闹,彼此像兄弟姐妹一样。

    是的,美国虔诚的基督徒确实认为“庆祝仪式应该是对上帝意旨的反应”。

……………………………………………………………………………………

  有些人认为,最终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日的功劳应该归功于一个名叫萨拉.黑尔的妇女。她是当时一家妇女杂志的创始人和编辑,曾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并给林肯总统写信要求正式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日。林肯总统采纳了她的建议,于1863年发表声明,再次将11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从此历届总统都按此行事,成了惯例。只有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在1939年宣布将感恩节日期改在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即提前了一个星期,目的是把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的距离拉远一点,以便鼓励人民节日购买。但是传统的习惯势力很大,1941年美国国会又把感恩节的日期改回到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美国入从小就习惯独立生活,劳燕分飞。各奔东西。而在感恩节。他们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这怎不使人感到分外亲切、温暖。

……………………………………………………………………………………

    有关罗斯福总统当年把感恩节提前一个星期的事情,上边没说清楚。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中临危授命就任总统。当年11月有五个星期四,最后一个星期四刚好是月底11月30日。这样,从感恩节过后开始的圣诞购物季节就只剩下24天。到了1939年,又出现同样的情况。于是美国老牌百货公司梅西的创始人拉扎鲁斯(Fred Lazarus, Jr.)联络其他大型商场的头面人物,一起游说总统,希望将感恩节改为11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四,以便增加一个星期的节日购物时间。罗斯福出于振兴经济的目的,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宣布11月倒数第二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但是,这个决定造成一片混乱。虽然大型商店欢迎总统的决定,但是小商小贩受到伤害;印刷商抱怨他们印好了的日历就得作废;学校需要调整美式足球的比赛,甚至变动学制。多数人认为总统过分迎合大财团的利益。结果只有23个州响应总统的倡议,另外23个州依然在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过感恩节,还有两个州(得克萨斯和科罗拉多)干脆过了两个感恩节。

    1940年罗斯福坚持将感恩节提前一周。到了1941年春季,反对声浪日益高涨,而且营销数据显示增加的节日购物时间并没有增加整体销售金额,罗斯福承认改动感恩节时间是一个错误,但是时间已经太晚,日历已经印制,学校和各用人单位的有关日程都已经排定,只好到1942年再说了。

    1941年底,国会两院考虑制定法律,将感恩节正式定为全国性的假日。众议院通过的法案版本将时间改回到林肯决定的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参议院对此加以修正,遇到11月有五个星期四的年份,感恩节还是提前一个星期过。结果众议院采纳了参议院的意见,这样一来,感恩节就成了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法律通过后经罗斯福签署生效,从1942年开始实行,直至今天。

……………………………………………………………………………………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清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

  值得—提的是。感恩节的食品极富传统色彩。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火鸡的吃法也有一定讲究。它需要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还要塞上许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

  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这些东西都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于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第一次感恩节,人们进行了跳舞、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加拿大感恩节的庆祝活动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很少发生变化。而且无论是在岩石嶙峋的西部海岸,还是在美丽富饶的夏威夷岛,人们几乎都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它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要庆祝的传统节日。

……………………………………………………………………………………

    因为感恩节吃火鸡,所以美国人总把这个节日说成“火鸡节(turkey day)”。不过我可不爱吃火鸡。火鸡肉粗还可以忍受,我最受不了的是火鸡的腥气。上述段落说火鸡肉“肥嫩”,不敢苟同。现在我们生活在大纽约地区,中国朋友很多,过感恩节时我们多是和中国朋友们一起过,大家带些各自拿手的中国菜,聚到某个朋友家大吃一顿。火鸡肉被冷落。

    火鸡肉我不爱吃,但上面描述的节日期间的游戏很有意思。然而这大概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我在美国从来没见过美国人在感恩节进行这些游戏。

    以下是另一篇有关感恩节的资料,也是我原来没读过的,不过有点另类。摘编如下:

……………………………………………………………………………………

  清教徒之所以来美国,是为了建立一个与世隔绝的社会,教徒们可以在这个社会朝圣他们认为可以称之为上帝的神。由于英王詹姆斯一世(King James I)迫害清教徒,他们便从英国逃离了出来。

  1620年11月11日,在经历海上2个月的漂泊之后,威廉姆•布拉德福特(William Bradford)与其他长者一同签署了只为重要的一份公约——《五月花号公约》。为何这份公约如此与众不同?因为这份公约给所有新社会成员们都建立了一份公平公正的法律——不论是对信徒还是非信徒,都是如此。这些清教徒们是从哪儿想到如此革命性的点子呢?答案毋庸置疑是《圣经》了。

  当清教徒刚上岸来到这片新天地,迎接他们的是重重困难。布拉德福德写道:在那儿没有人欢迎他们的到来。没有遮风挡雨的庇护所。也没有可以更衣洗漱的旅店。来到这儿的第一个冬天,半数都死于疾病或是风霜雨打——其中也包括布拉德福德的妻子。尽管冬去春来之后,清教徒们的生活改善了不少,但他们也并未真正富饶起来。为何如此?要知道,书里并没有记录这段故事,但布拉德福德自己的日记里却有记载。之所以他们没有成功,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当时在践行社会主义初期的形态。

  在清教徒们同伦敦的赞助商贩最初签订的合同里,要求他们把所有生产的物品都放进公共商店里。每位成员都有权享有一份。他们开垦的土地和建造的房屋都归公有。作为管理者,布拉德福德认识到这种集体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内部问题。

  布拉德福德写道:“我们自以为比上帝聪慧,尝试了若干年,以为剥夺私有财产,让社会共同富裕,践行这种共有制度和过程,就能使清教徒们幸福繁荣。”他又补充道:“我发现这种社会形态(就目前的形态)反而滋生更多的困顿和不安,也阻碍那些工作的人获得利益以及安逸的权利。因为年轻男子最有能力,也最适合担任体力活,为他人提供劳务,这一点确实令他们心中积怨,他们花费自身精力和体力为其他男子的家室工作,却得不到任何回报。人们认为这非常不公。”

  意想不到啊!即便那时人们工作也希望能有奖励。布拉德福德决定给每家每户一小块地皮,让他们去耕作,这一举动放宽了自由企业。结果又如何呢?

  “这项举措太成功了,”布拉德福德写道,“因为这让所有人都变得有活可干,种的庄稼也比之前要多得多。”

  结果,清教徒们发现作物收成超过自给自足所需的量。于是他们建造了商栈,同其他印第安人交换商品。所得利润使得他们能比当初预期更快地偿还欠给伦敦商贩的债务。普利茅斯(Plymouth)殖民地的成功吸引了更多欧洲人以及开启了我们所说的“清教徒大迁徙”。(Great Puritan Migration)

………………………………………………………………………………

    啊哈,“大锅饭”真是吃不得。真没想到最初到北美移民的清教徒竟尝试“乌托邦”。后来他们“包产到户”后,日子就蒸蒸日上了。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nbsp;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