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时事论坛>帖子
历史在冷笑--被刻意隐瞒的火烧圆明园的真像 zt
送交者: 一枪中的 2015-10-13 12:27:5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圆明园,这个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整体布局和谐完美。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正是这座“万园之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的英军一把大火烧为灰烬,虽然经过多年的修葺维护,现在的圆明园更像是一个大公园,但是园内所到之处,还是仍然可以看到被烧掠过的痕迹,特别是进入西洋楼景区后,树木少了,石头多了起来,一块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横七竖八的都散落在地上。西洋楼遗址,一堆堆的废墟令人触目惊心,曾经的“万园之园”,历经两次洗劫,珍藏的宝物都被入侵者掠走,带不走的付之一炬,还有被国人后来趁火打劫,彻底地毁掉了这盛极一时的皇家园林。历经浩劫,只剩下一片片废墟,在阳光下,默默无声。

  学生时代,读中国的近现代史,心里总是充满屈辱和愤概,老师每当讲到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总是不忘痛斥一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无耻的英法联军,教育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富强出一份力。当时心里就一直不太明白,英法联军垂涎、贪图圆明园的宝物,将之尽数掠走就是,何苦要将这美轮美奂的园林付之一炬呢?教科书告诉我们是因为侵略者为了销赃灭迹,掩盖其掠夺圆明园宝物的犯罪事实而放火烧毁圆明园的。仔细一想,这话貌似有理其实不太对劲,逻辑不通。试想想,比起洗劫财宝和文物,纵火岂不是是更大的暴行?非但掩盖不了,反而更显罪恶昭彰,况且他们带了那么多东西回国公开变卖,这种行为是掩盖得了的吗?况且紫禁城里的奇珍异宝比圆明园多多了,为什么他们就非要和圆明园过不去呢?答案是显然易见的。说英法联军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而烧毁圆明园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那么当年侵略者在将圆明园的珍宝洗掠一空之后为何非要将这座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呢?火烧圆明园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教科书固然不可信,中国官方的史书也尽是含糊其辞,语焉不详,避重就轻。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真实的历史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大毁三观。

  梳理历史脉络,还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真实面目,虽然很残酷,很令人难堪,但还是不得不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究其原因纯碎是大清帝国的咎由自取。通俗点的说法就两个字:“活该”!

  第二次鸦片战争无论是教科书或者是官方的正史都将之定义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的侵略战争,他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圆明园的烧毁和国土沦丧(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 “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其实被我们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那场战争,借用塞缪尔·亨廷顿(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 国际政治理论家。)的话来说,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当时满清政府与英法两国激烈交涉的主要焦点是“公使驻京”一项,被清方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至于在今天被人们所看重的“利益”,如开放外贸口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旅游、协议关税、保护传教士、赔款、领事裁判权等等,对于手操生死予夺大权的皇帝来说,都是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一桩,双方很快就在这些小事上达成了协定。后来,皇帝还提出以向西方商人全免关税等更多优惠来换取英法两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当时大清帝国与英法联军的代表在今北京通州的谈判已接近尾声,一方面是英法方面代表巴夏礼坚持外国公使要觐见皇上,亲递国书,一方面是大清帝国代表对于觐见方式的礼仪坚持,必须进行跪拜。双方在这问题上都态度强硬,互不相让,结果谈着谈着,一语不合,大清帝国代表载垣蛮劲大发,命令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兵在通州张家湾将巴夏礼使团包括记者在内的一行39人一网打尽,绑架为人质。监禁期间,这些人质被百般拷打、羞辱,死的死,疯的疯,残的残,一个月后,当清政府被逼无奈交还被扣押的谈判代表时,已有20人被虐待致死,仅有19人存活下来,而且都被折磨得没有了人样。

  导致通州谈判破裂的直接原因说起来相当可笑,“亲递国书” 在西方各国只是通常作法,也就是现在说的“国际惯例”而已,为什么大清政府在许多利益问题上都肯慷慨应允,而在这一点上却坚持“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 呢?原因说穿了,简直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清王朝当时奉行的是中国传统的“天下一统”的统治观念,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当满清政府提出外国公使觐见皇帝必须磕头时,被他们以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的理由加以拒绝。正如大清皇帝弄不明白选票就是西方政府合法的公开证明一样。他们也毫不理解磕头一事是维系着满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公开证明,于是一个坚称“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另一个坚持国际惯例,结果谈判完全破裂。大清王朝固然井底之蛙、不可理喻,而西方人呢,说好听点是坚持原则,坚守节操,说不好听就是思想古板僵化,脑袋不够圆滑,不会转弯,不懂变通,假如外国公使们肯稍微弯曲一下他们僵硬的膝盖,就如半个世纪之后,我们的亚非拉兄弟一样,投其所好,只要轻轻地表示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样,还不是要钱给钱,要利益给利益,其个人说不定还能得到大清皇帝不菲的赏赐,皆大欢喜。

  国家也好,政府也好在某些时候的表现和一个人没什么两样,强烈的自卑必定会表现得过度的自尊,越是心虚就越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其实,在满清王朝的两百年历史当中,也有允许西方来使不向皇帝磕头的先例,而且还有皇帝与他们握手(行西礼)的记载,但那是在满清王朝鼎盛时期,其统治的合法性还没有受到广泛怀疑的时候。随着这种合法性的逐步丧失,任何诸如磕头之类的烦琐小事,只要看起来像是能够证明皇帝及满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都成了不惜为之一战的重大利益。皇帝害怕在这类事情上的让步就如同堤坝上的漏洞,最终会导致大河决堤,使大清江山毁于一旦。因此,当他得到英方拒不磕头的奏报之后,忍无可忍,无处可退,立即作出开战的决定。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新中国的外交,所有想与新中国交往的国家,首先一个必要的程序就是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只要承认这一点,其它都好谈,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地给地。一个政府、一个政权要内心惶恐不安到什么程度,自馁自卑到什么程度才能到处逢人作揖,死乞白咧地求着别人的承认?

  强烈的自卑必然产生强烈的自尊,单单因为外国公使不肯跪拜,清政府就忍无可忍,不惜一战了。通州谈判破裂之后,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当场拘禁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以“叛逆罪” 投入大牢。给巴夏礼等人定下的罪名,再好不过的说明了满清王朝所坚持的“天下一统”观念之荒谬。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因此,英法联军对中国的进攻并没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战争,而是被当作是“叛乱”;满清政府对英法开战则被理直气壮的宣布为“剿夷”、“讨逆”。按照大清帝国的如意算盘,擒住了巴夏礼以及谈判代表,英法联军就会投鼠忌器。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近代外交史上罕见的宰杀来使事件,引起了英法联军的凶猛报复,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打进北京城,大清帝国皇上仓皇逃亡热河。至此惊恐万分的大清帝国不得不全部答应英法联军条件,送回被扣押的人质,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已有20人被虐待致死,只有19人存活下来。看到被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幸存者,英法两国被彻底地激怒,可以说是怒不可遏,英国专使额尔金刺激极大,作为英内阁任命的对华战争全权公使,不能保护前台的谈判人员,又怎向女王政府和公众舆论交代?遂决意对清朝皇帝虐杀外交代表的这一野蛮行为实施报复。一面斥责清政府违背国际公法,一方面因为“圆明园是使团人质遭受折磨的地方”。决意将圆明园夷为平地,彻底毁坏,给大清帝国皇室一个“严厉的教训”。

  需要说明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非我们历史书上说的那样是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他们的报复行动是正大光明的。报复行动的前几天,英国公使额尔金命令在全城张贴公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无论其贵如帝王,既犯虚伪欺诈之罪,即不能逃脱其应有之责任与刑罚。兹为责罚清帝不守前约及违反和约起见,决于九月初五日焚烧圆明园。所有种种违约行动,人民未参与其间,决不加以伤害,惟于清室政府,不能不惩罚之也。”

  圆明园就是这样被烧掉的,这就是火烧圆明园的真相,可笑的是今天圆明园被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成了道德批判及政治动员永远新鲜的题材,尽管它只是皇帝们荒淫无耻、寻欢作乐之地。却被当作是人民和民族屈辱的象征,真是天大的笑话。说屈辱那也是清皇帝的屈辱,最多也是清政府的屈辱。皇帝的遭遇,皇帝的屈辱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有何相干?当时在中国南方攻城略地的洪秀全假如打到北京城,不是一把火将圆明园烧为灰烬,就是占为自有,对于人民来说,谁打进来归谁,圆明园只是换了个主而已,爱怎么样怎么样,与人民又有什么关系?与民族又有何相干?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他所认为的屈辱而不惜一战,却是以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生命为代价,除了使他本人遭受到更大的屈辱之外,还使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这样惨痛的损失永远也无法弥补。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一场代价最为昂贵、同时又是最为无聊的战争。

  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的过程中,老百姓挎着篮子做点小生意,卖茶叶蛋、卖水给英法联军。英法联军列队入城之时,北京居民列队迎接,观者如市,火烧圆明园之前,额尔金还在北京张贴了告示,说明了烧圆明园的原因和预定的放火时间,北京人民对此漠不关心,觉得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事不关己,不是对侵略者的恶行义愤填膺,而是嘻嘻哈哈地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语法错误,可以想见,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围观的国人的表现,胆大者自然是趁火打劫,胆小者就站在一旁远远围观喝彩……这一场面后来被痛斥为国人愚昧麻木,素质低下,却不知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人民。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前夕,统治者咸丰皇帝带着高贵的皇室贵胄先行溜走,只顾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顾。国家不爱民众,又凭什么指望民众拿自家性命去爱国?太平日子统治者作威作福,剥削民众,灾难来了又扔下民众不管自先逃命,导致积蓄已久的民众怨气自然如火山一样爆发。人们巴不得看到统治者统统死掉,焚毁你的家园还是轻的呢,又怎能怪民众麻木无义呢!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回老家探亲时候看到的一幕。几年前与母亲回老家看望乡下的亲戚,热情的表哥表弟们这几年生活好了,家里也盖起了小楼,非得让我们在乡下多住几天,我常年生活在大城市,难得能享几天乡下清新的空气和自家的种植的蔬菜,便欣然住下,晚上表弟、表妹一家拉着我们到乡政府广场游玩,看看现在农村的新风貌,现在的农村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小小的乡政府也如此地富丽堂皇,高大气派的办公大楼矗立在一片农田里边,夜晚灯光辉煌,霓虹灯闪烁,广场中央居然还有硕大的音乐喷泉,随着一阵阵音乐,随风摇弋,广场上人们三三两两,有的散步纳凉,有的伴随音乐翩翩起舞,一片安乐祥和。不料第三天的傍晚,正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突然见到一片火光冲天,我随着一群好奇的乡民跑到起火的地方,却原来是乡政府大楼不知何故着火了,本来以为乡里乡亲的,大家一定积极帮忙救火,哪想到一群人只是站在一旁指指点点,任凭几个乡干部歇斯底里地呼叫,乡民们就是嬉笑围观,不肯帮忙,乡干部无奈跑开,只听站在我边上的一个老人,指着熊熊燃烧的大火,气呼呼地说:“烧得好,报应,报应,整天就知道横行乡里。”说完似乎还不解气地加上一句:“最好连这些王八蛋都一块烧死。”旁边的人也随声起哄,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我惊讶地看着前面的大火和身边围观的人们,心里愕然莫名,唯有摇头叹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仅仅是中国军事的失败,更是中国外交的失败,一个狂妄自大、不懂得按照国际惯例争取权益的国家,用野蛮的施虐制造了这个亘古的废墟。因为小小的外交礼仪,因为清皇朝的狂妄与自卑,无知和顽固,野蛮地践踏国家之间的外交常识和底线,给予英法联军问罪的口实,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然而,就如人们常说的,中国的历史教训就是从来不会从历史教训中吸取教训,反观大清之后的北洋政府、民国政府还有如今的外交与大清时候的外交又有多少的异同?现在的民心民意又与大清时有多大的区别呢?

  对于英法联军当年焚烧圆明园的理由,被小心翼翼的掩盖起来,似乎其中真有什么难言之隐,在中国的历史著作当中,对此居然也是讳莫如深,最多也就只用几个字提及,一掠而过,好像是害怕泄露什么国家机密。一百多年过去了,没多少人知道英法联军放火的原因,没多少人知道火烧圆明园的真相,人们只记住了两个摧残人类文明印记的暴徒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但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个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对圆明园被焚的大肆渲染和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或是轻描淡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专制制度野蛮暴行的有意隐瞒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如此处理,圆明园才能在政治动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除了能激起狂热情绪之外,还能把社会舆论导向现实政治所需要的主题。在夕阳的余晖下,圆明园的残壁断垣,默默无声,在地下拉着长长的影子,一阵风吹过,透过高高矗立的断壁,发出低沉而古怪的声响,站在一片废墟之中,我似乎听到历史在发出阵阵的冷笑。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nbsp;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