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读屈原《九歌》后,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思考
送交者: 火树 2025-08-17 16:55:33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屈原的《九歌》至今已两千三百余年,但当我再次沉浸其中时,却仿佛在聆听一位今日的诗人,在对话宇宙、天地、神灵与人心。《九歌》不是单纯的祭歌,而是诗人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呼应,是对命运的追问、对人生的热爱与忧伤的倾诉。

屈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使用了绮丽的辞藻,更在于他赋予了诗歌以精神高度和灵魂重量。在《九歌》中,我们看见他与神灵同行、与自然对话、与爱人互诉离愁;他敢于把人类的渺小与命运的浩大置于同一个舞台。那是诗歌的极致:以有限之身,追问无限的天命。

然而,转眼回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诗坛,却让人生出一种强烈的悲哀。

当下的所谓“现代诗歌”,固然有文字的技巧与形式的更新,但其中真正闪耀灵魂光芒的作品寥寥无几。许多作品只是在玩弄词藻、制造奇异意象,却缺乏诗人应有的精神追求。诗歌沦为“语言游戏”,而不再是“灵魂之火焰”。

更令人叹息的是,今日不少“文人”甚至身居高位,却未能以诗歌承载思想和责任。他们既无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也缺少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悯。他们追逐的是名与利,写作的是自怜与虚饰,而不是对人类心灵与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歌不是非要写到屈原的高度,但诗人至少应当怀有一种精神自觉:敢于直面生死,敢于叩问命运,敢于承担民族与人类的忧患。否则,诗歌就只能成为语言的碎片,而不是灵魂的火焰。

屈原以身殉国,留下《九歌》《离骚》,让中华诗歌自开端便直指人类精神的最高峰。而今日的我们,若只满足于形式的华丽,却放弃了精神的追求,那么中国当代诗歌的贫瘠,将不只是文坛的遗憾,而是整个民族精神的空洞。

当我读完《九歌》,心中只有一句话:
屈原在两千三百年前,已为我们立下了诗歌的天梯。我们后人,不该连仰望的意愿都失去。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