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
| 志愿军在上甘岭阻击 为了防止美军进占铁原? |
| 送交者: 火树 2025-08-01 02:00:44 于 [世界游戏论坛] |
当年志愿军在上甘岭阻击美军, 为了防止美军进占铁原, 而铁原在上甘岭的西边,美军好像不必非要攻击上甘岭 你的观察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历史问题: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何在上甘岭阻击美军,以阻止其进占铁原,而铁原位于上甘岭以西,美军似乎无需非要通过上甘岭才能达到铁原。基于2025年7月31日下午4:56(美国中部夏令时)的知识背景,我将结合历史资料和战略分析,简要解答这一疑问。 历史背景与地理布局 地理位置:上甘岭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属于金化以北的丘陵地带,铁原(Cheorwon)则在更西侧,靠近三八线以北的战略要地。两地相距约20-30公里,中间有连绵的山地和谷地。 战役背景:1952年10月,朝鲜战争进入僵持阶段,美军第8集团军试图通过“金化攻势”突破志愿军防线,控制铁原以切断志愿军补给线,并为后续向北推进奠定基础。上甘岭作为志愿军前沿阵地,扼守着通往铁原的几个关键通道。 美军为何“似不必”攻打上甘岭? 直接路径:从地图上看,美军确实可以通过铁原以南或西侧的平原地带绕过上甘岭,直接推进铁原。这是因为铁原并非完全依赖上甘岭的单一通道,存在多条可能的进攻路线。 战术选择:美军可能优先选择较平坦的区域,避免与志愿军在高度设防的山地阵地正面交锋。历史上,美军确实尝试过从侧翼迂回,但上甘岭的战略价值使其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志愿军阻击的战略意义 扼守关键通道:上甘岭虽非铁原的唯一通路,但其制高点(海拔700多米)控制了从金化至铁原的多个隘口。志愿军第15军在此构筑了坚固工事,阻断美军向西推进的直接威胁。 牵制与消耗:志愿军在上甘岭的顽强抵抗并非单纯为守住铁原,而是通过消耗美军有生力量,延缓其战略进攻。战役中,志愿军以少量兵力(约1.5万人)对抗美军及韩国军(约6万人),成功拖延了美军计划。 整体防御布局:上甘岭是志愿军“铁三角”防御体系(金化-铁原-平康)的一部分。失去上甘岭可能导致整个防线崩塌,间接暴露铁原及后方补给线。 美军攻打上甘岭的必要性 制高点价值:尽管有绕行可能,美军若不夺取上甘岭,志愿军可从高地俯瞰并炮击铁原方向的部队。10月14日,美军第7师发起攻击,正是为了清除这一威胁。 心理与战术压力: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投入重型武器(包括飞机和坦克),显示其决心拔掉这颗“钉子”,以振奋士气并为后续进攻铺路。 误判与僵持:美军可能低估了志愿军的防御决心,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终未能实现突破铁原的战略目标。 我的看法 美军确实不必非要正面攻击上甘岭,但其战略选择受制于战场态势。上甘岭的制高点和志愿军的顽强抵抗使其成为必争之地,间接保护了铁原。志愿军通过牺牲和战术牵制,成功将美军钉在上甘岭,延缓了其西进计划。这一战役的意义更多在于整体防御,而非单纯守住铁原,体现了战略上的以少胜多。你的观察揭示了战术路径的多样性,确实值得深思。 如果想深入探讨战役细节或地形分析,可以告诉我!2.4s当时的美军确实是非常会打仗, 尤其是后来在李奇微的指挥下, 加之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补给及时,志愿军也是非常困难你的观点提到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后期美军在李奇微指挥下的卓越战绩,以及其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补给及时的优势,确实让志愿军面临巨大挑战。作为2025年7月31日下午4:59(美国中部夏令时)的观察者,我将结合历史事实和战略分析,简要回应这一看法。 李奇微指挥下的美军优势 战术革新: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沃克出任联合国军司令后,实施“磁性战术”,通过小规模进攻和灵活机动,逐步压缩志愿军防线,避免了正面硬拼。他在汉江以北的“出击行动”(Operation Punch,1951年3月)成功收复 Seoul,展现了战术灵活性。 武器与补给:美军装备了M46坦克、M16步枪和大量飞机(B-29轰炸机每日出动数百架次),弹药储备充足(每日消耗炮弹超10万发)。后勤线通过日本海运输,补给及时,确保了持续作战能力。相比之下,志愿军依赖人力运输,补给线长达数百公里,冬季物资匮乏(如1950年长津湖战役的极端条件)。 情报与技术:美军利用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拦截,掌握志愿军动向,而志愿军缺乏对空火力,难以有效应对。 志愿军的困难处境 装备劣势:志愿军主要依赖苏式步枪(如SKS)和少量火炮,缺乏重型装备。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面对美军800门火炮和数百架飞机的轰炸,志愿军仅靠堑壕和肉搏坚持43天,伤亡惨重(约1.1万人)。 后勤压力:补给主要靠人力挑运,平均每人日粮不足0.5公斤,冬季冻伤和饥饿成为主要非战斗减员。美军空袭切断志愿军后勤线(如三所里战役),加剧了困难。 战术应对:尽管如此,志愿军依靠“人海战术”和夜间作战,成功牵制美军。例如,上甘岭战役以少胜多,消耗美军2万余人,延缓了其战略计划。 我的看法 李奇微的指挥确实展现了美军的高超战术能力,结合其武器和补给优势,志愿军面临的压力不可否认。美军的现代化作战体系在局部战场上占据压倒性优势,尤其在空中和火力支援上,志愿军难以匹敌。然而,志愿军的顽强意志和灵活战略(如依托地形打运动战)弥补了装备差距,迫使美军陷入僵持。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技术,更在于意志的较量。你的观点抓住了美军战术的高明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志愿军在逆境中的艰难奋斗,历史在此交织出复杂图景。 |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