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印度教无法凝聚国家:从千年被征服史看莫迪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义”
送交者: 火树 2025-05-29 18:41:00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印度是少数几个拥有数千年宗教与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然而,一个残酷的历史事实却始终无法回避:尽管印度教作为主要信仰体系存在了上千年,印度次大陆在过去一千年间却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统治和殖民。从突厥人、蒙古人到英国殖民者,印度的土地一次次被征服,人民一次次失去主权。这一现实不禁让人质疑:印度教是否真能成为凝聚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力量?

一、千年历史:有宗教,无统一

印度教作为一种复杂的宗教和社会结构,在南亚次大陆根深蒂固。然而,它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将整个印度团结一致的政治或军事力量。

正如卡尔·马克思在1853年发表于《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所指出的那样:

“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我们所谓的印度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的征服者在这片既无抵抗,又无变化的地方建立他们各自政权的更替的历史。”

这句话虽然带有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它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印度长期缺乏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中央政权,也没有一种统一的文化认同来抵抗外来侵略。

印度历史上曾出现过孔雀王朝、笈多王朝、马拉塔帝国等强大政权,但它们的影响力往往局限于特定区域或短暂时期。即便在这些强盛王朝之下,地方王公、土邦、种姓群体之间依然矛盾重重,难以形成全国性的政治共同体。

二、外族统治下的印度:从德里苏丹到英国殖民

从公元12世纪开始,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随后,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近三个世纪;到了19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掌控整个次大陆,并最终将印度变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在这漫长的外族统治过程中,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分歧、各地土邦之间的竞争、以及种姓制度造成的社会割裂,使得印度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抵抗机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印度本地势力还与外来统治者合作,共同镇压其他族群或地区。

马克思对此也有深刻观察:

“印度从来就不是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它的各个部分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此,它总是很容易被征服。”

这段话并非贬低印度文明,而是客观指出了当时印度社会的结构性弱点:缺乏统一性、组织性和对外部威胁的集体反应能力。

三、现代印度: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局限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印度人民党(BJP)上台执政,以“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tva)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逐渐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支柱。莫迪政府大力推动印度教复兴运动,试图通过重塑“印度辉煌历史”来增强民族认同感。

然而,这种以宗教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不仅未能弥合印度社会的深层裂痕,反而加剧了族群对立。穆斯林、基督徒、达利特(贱民)、部落民等边缘群体日益感到被排斥在外,形成了“多数人的民主”与“少数人的恐惧”并存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并未解决印度面临的真正挑战:贫困、失业、教育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它提供了一种情绪化的“身份认同”,却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四、历史教训:靠宗教建国,终将失败

纵观世界历史,凡是依靠单一宗教构建国家认同的政权,大多都面临分裂和动荡的风险。无论是中东的哈里发国、欧洲的基督教神圣同盟,还是当代一些伊斯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失败。

同样地,如果印度继续将“印度教民族主义”作为国家认同的核心,只会进一步削弱其内部凝聚力。真正的国家认同应当建立在多元包容、世俗主义、法治和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排他性宗教叙事来塑造“敌人”和“纯洁的印度人”。

结语:印度的未来,不应重演过去

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和多样性的国家,但它也必须正视自身的历史教训:印度教从未能在关键时刻团结全国人民抵御外敌,也不应成为今天构建国家认同的唯一基础。

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印度教民族主义复兴“古代辉煌”,但这注定是一种虚幻的愿景。真正的国家复兴,不在于回到过去,而在于面向未来,建立一个包容、公正、现代化的印度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言:“印度的历史不过是征服者的历史。”今天的印度,不能再让历史重演。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