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国由于国内问题繁多,并没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中印边境上,本着“我的就是我的,反正你拿不走”的心态,我国只是在边境地区增派了巡逻队,除此之外,并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杜绝印度的小动作。

到了1967年,心有不甘的印度又展开了扩军步伐,期间他们再一次闯入了我国边境线,第二次中印冲突由此爆发。

好在这场冲突双方投入都不多,时间持续也不长,在一番炮击战后,印度士兵就“举着白旗到中国境内投降”,当时我军以伤亡123人的代价,干掉了印军607人(根据我方数据记载),又一次取得了大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印度的“小强”精神,因为他们被打疼后,虽然会恐惧一阵,但只要伤疤一好,他们就会立刻忘了疼。所以,在1987年的时候,印度第三次扛着枪炮气势汹汹而来,而这一次,直接导致两国边境的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第三次中印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来自印度的一次军事演习,其演练内容就是“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很显然,这次印度的军演火药味十足,而且是实打实地针对中国。因此,中方立即采取了相应行动,调集大量军队前往中印边境驻守。

当时双方间的气氛非常紧张,可以说只差“一颗火星”就能引发大战,对此,西方媒体还直接预言将爆发“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双方作战命令即将下达的最后一分钟,印度方面却突然取消了行动,这也使得这次冲突没有产生实质后果。

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1987年印度入侵我领土,下达全面作战命令,最后一分钟才撤销
送交者: x-file 2021-01-09 09:15:55 于 [世界游戏论坛]

2021-01-09 12:55

在1962年我国实行“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后,印度人老实了一阵子,但由于中印边境问题一直没能解决,边境的紧张形势依旧没得到缓解。

当时我国由于国内问题繁多,并没有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中印边境上,本着“我的就是我的,反正你拿不走”的心态,我国只是在边境地区增派了巡逻队,除此之外,并没有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来杜绝印度的小动作。

到了1967年,心有不甘的印度又展开了扩军步伐,期间他们再一次闯入了我国边境线,第二次中印冲突由此爆发。

好在这场冲突双方投入都不多,时间持续也不长,在一番炮击战后,印度士兵就“举着白旗到中国境内投降”,当时我军以伤亡123人的代价,干掉了印军607人(根据我方数据记载),又一次取得了大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印度的“小强”精神,因为他们被打疼后,虽然会恐惧一阵,但只要伤疤一好,他们就会立刻忘了疼。所以,在1987年的时候,印度第三次扛着枪炮气势汹汹而来,而这一次,直接导致两国边境的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第三次中印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来自印度的一次军事演习,其演练内容就是“如何将位于阿萨姆平原的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同中国接壤的实际控制线附近”。很显然,这次印度的军演火药味十足,而且是实打实地针对中国。因此,中方立即采取了相应行动,调集大量军队前往中印边境驻守。

当时双方间的气氛非常紧张,可以说只差“一颗火星”就能引发大战,对此,西方媒体还直接预言将爆发“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双方作战命令即将下达的最后一分钟,印度方面却突然取消了行动,这也使得这次冲突没有产生实质后果。

那么,印度为何会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作战命令?之后中印又是如何结束这场冲突的?本期文章,笔者将带大家了解第三次中印边境冲突,探索这次鲜为人知的“龙象之争”。

其实,从第一次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就可以看出,印度之所以会一根筋地想要和中国争领土,都是因为那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由来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由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麦克马洪主导英国探险家在中印之间测量的一条“新边界”,这条线在1914年的西姆拉会议(由英、中、藏三方举行)中被正式命名,但当时中国代表并没有在协议上签字,所以,这条线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

而第二个说法则更简单直接,“麦克马洪线”是在1935年被伪造的:在西姆拉会议上,根本就没有提出过什么“新边界”,这个概念是由一批英国官员采用编造历史、销毁证据等一系列不光彩的手段伪造;而他们的用心也不难揣测,就是想要鲸吞中国领土。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说法,“麦克马洪线”都是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的,它根本无法起到变更中印传统边境线的作用。

但印度在独立后,印度人继承了一切由大英帝国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殖民体系,还是殖民思想,他们都将其视为珍宝,其中也包括了“麦克马洪线”。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此时还出现了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尼赫鲁总统。

尼赫鲁,可以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如果没有甘地这个老前辈的话,那么,他被称之为“印度国父”也不为过。

在尼赫鲁的带领下,印度不仅从英国人那里“乞讨”来了独立,而且还摇身一变,自诩为了“第三世界的领袖”,而原因就是他们独立建国的时间比我国要整整早了两年。

其实,尼赫鲁在正常时期,也算是个开明领袖,因为他不仅解决了印度国内很多大麻烦,而且还在国际上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精神”,这让毛主席都不得不赞叹,认为他是个“少有的明白人”。

但是,随着印度在南亚地区如日中天,印度人民的自信心越来越足,而尼赫鲁也是随之越来越膨胀,开始实施了“大印度联邦”的梦想,因此,这时候他想到了英国留给印度的遗产—“麦克马洪线”,并且决心要将这笔“遗产”变现。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突然升级,甚至达到了白热化阶段,面对印度在边境的小动作,我国本着“和平谈判”的原则,保持最大的克制和忍让;面对印度一次次地对我国进行试探底线,当中国政府向印度发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以及“勿谓言之不预也!”的最严重的警告后,中国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对印度进行自卫反击战。

因此,第一次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由于当时是我军第一次和印度交手,为此,我军准备得非常充分,决心要让印度好好尝尝厉害。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我军的意料,因为印度军队一番莫名其妙地操作,彻底将我军“打懵”。在当时的中印交锋中,基本上还没等我军使劲儿,这头在南亚势不可挡的“战象”就趴下了,我军指战员甚至还曾一度怀疑是是不是印军在使诈。但事实却是,印军是真的不禁打。

于是,在经过第一个阶段为期一个月的“激战”后,我军就将印军赶出了我边境线,还以极小的代价歼灭了印军1900余人。不过,失败的印军无法容忍颜面扫地的结果,他们随即又展开了对我军的第二轮进攻,但结果依旧没有意外。

最终,在整个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皆望风而逃,甚至印度首都新德里都陷入在一片恐慌之中,不少士兵还将解放军视为了“天神”。不过,在取胜之后,我军再一次发扬了“不欺负弱小”的高尚精神,不仅主动撤了军,还归还了全部缴获物资、释放了俘虏,这一义举让世界都赞不绝口。

然而,印度人可没把这些视为恩惠,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无异于奇耻大辱。因此,几乎每个印度人都憋着一口气,想要找回面子,而他们的伟大领袖尼赫鲁,还因为这口气憋得太深,于两年后郁郁而终了。

对于这一战,印度不仅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反而还转手送给中国一份“大礼”,让我国不仅再一次扩大了影响力,还收获了一大批新朋友。对此,毛主席甚至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明白,尼赫鲁到底为什么要搞我们。

不过,在仅仅五年以后,“励精图治”了一番的印度便再一次朝着“麦克马洪线”前进,企图挑衅中国,以报五年前的“一箭之仇”。

1967年9月11日,印军一个连悄悄潜入我国境内,他们的目标是我国驻守在乃堆拉山口的哨所。当时,我国哨兵在发现敌情后,立即就向印军发出了警告,但印军非但不理睬,还直接朝着前来喊话的我军连长李彦成开枪,并投掷了数枚手榴弹。

由于,我军没有意识到印军会如此无耻,并没有做好相应准备,最终,导致李彦成连长当场中弹牺牲,另外还有6名战士负伤。

在印军率先开火后,我军战士果断组织反击,而仅仅用了七分钟,我军便将印军打得溃不成军,使其只留下67具尸体灰溜溜溃逃。

而印军在“先发制人”失策以后,立即就向我军开炮,企图震慑我军。但我军自然不是好惹的,于是在上报中央后,当即调来30余门火炮向印军还击,瞬间狠狠用火力压制了敌军。

最终,在经过四天三夜的炮战后,我军将印军的8个炮兵阵地全部摧毁,顺便还抹除了敌军2个指挥所,23处工事以及540名士兵,再次打得印军毫无还手之力。

不久后,印军就打着白旗向我军投降,对于这次冲突,周恩来曾作出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们也不打炮”,又鉴于“冤家宜解不宜结”的真理,我军再一次主动停火撤军。

有意思的是,印度人后来还打着白旗到我国境内接受移交印军尸体和物资,这也使得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再次深深受伤。

这是中印边境的第二次冲突,好在我国的深明大义之下,没有扩大成第二次中印战争。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虽然在对印事宜上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却在停火后从争议地区撤离,这也使得印军得以乘虚而入,实际控制了藏南地区。

之后,印度甚至还精心制定了所谓的“防御作战”计划,用以巩固从我国侵占过来的非法领土。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中印冲突时,印度的领导人叫做英吉拉•甘地,此人正是尼赫鲁的女儿,看来,尼赫鲁家族对第一次中印冲突的失败,还是耿耿于怀的。

1980年,英吉拉•甘地再一次出任印度总理,对于她而言,藏南的达旺地区是印度“来之不易”的领土,所以,她必须在这片领土上投入了足够多的心血。于是,在上任后,英吉拉•甘地当即下令重新审议印度的安全形势,并且加速部署军队在中印边境线上。

从1983年开始,印度就派出情报小组对中印边境东段的桑多洛河谷(又称桑多河谷)地区进行侦查,他们密切监视着中国军队的一举一动,并且不断地搜集情报。到了1986年,印度军方声称中国军队在桑多洛河谷(桑多河谷)地区建起了半永久性建筑,这随即引起了印度高层的不满和担心。

于是,印度很快批准了一个名为“棋盘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而演习内容正是如何将印度军队快速部署到中印边境。

当时,英吉拉•甘地已经去世(于1984年被刺杀),印度总理由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接任(尼赫鲁的外孙子),他任命了印度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为陆军参谋长,全权负责“棋盘行动”相关事宜。

很快,印度就起用了10个师和数个空军中队奔赴达旺地区,开始了所谓的军事演习。而我军边防部队在发现印度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后,立即引起了警觉,与此同时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将部队第一时间就送上了前线。

随着双方军队的陆续就位,一场大战似乎就要爆发,但由于印度方面一直呈试探状态,并没有展开相应的军事行动,我军也只是静观其变。

不过,1987年5月的一天,一场变故却险些引发这场大战。

按照惯例,每年开春以后,我军都会组织数支机动巡逻队,对整个边防线进行拉网式检查和布控,以防印度利用冬季大雪封山期侵入我国领土。

当时,一支由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边防团组成的机动巡逻队,巡查到了桑多洛河谷地区,由于天黑,这支巡逻队便就在桑多洛河谷宿营,准备第二天一早继续往河谷南段的中印边境山口巡察。

然而,就在当晚,河谷南段的山口却有火光和说话声出现,当时,我军立即派遣了侦查队前去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印军有一个连的士兵正在我国的边境内构建工事。

这个情报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当时已经过了电台通报时间,所以,巡逻队只能等第二天再上报。不过,由于事态紧急,一名副团长还是当机立断做出了战斗预案,还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构建工事,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到了第二天一早,在向上级通报了有关情况并请求增援后,副团长就派一名副营长带着几个战士去和印军交涉,希望说服印军主动退出边境。但副团长明白,印军这次是有备而来,显然不可能通过交涉解决问题。因此,他率领其他战士提前进入构筑好的工事,时刻关注印军动向。

果然,印军并没有理会我方的警告;而在一番交涉无果后,副营长便带着战士们准备返回,但就在回撤的过程中,印军却突然向我军开火,直接导致副营长中枪倒地(后来印度方面解释是士兵紧张走火),后因失血过多身亡。

见到印军如此行径,副团长当即下令对印军展开反击,而后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军便攻克了印军非法侵占我国的高地,并且还击毙印军13人,俘虏8人。

虽然我军也有伤亡(阵亡4人,受伤11人),但副团长还是命令部队立即构筑工事,一方面抵御印军可能到来的反攻,另一方面固守待援。

果然,当天下午印军就开始炮轰我军阵地,并且不断有印度士兵企图争夺阵地。好在巡逻队配备的火力还算充足,因此印军根本就冲不上来,只能不断地用火炮来震慑我军。

当时,山南军分区在接到巡逻队的报告后,立即就派遣了一个步兵营前往增援,并且将情况上报给西藏军区。很快,西藏军区就派了山地53旅紧急驰援桑多洛河谷,而成都军区和中央军委得知后,也立即就展开了响应部署,还调集了四个师(149师,37师,61师,160师)准备进行第一阶段的战争。

与此同时,印军方面也是不断增援,其总部甚至还发出了“战争动员令”,一时间调集了近七个旅的兵力集结到前线,开始部署与我军的大规模战争行动。

中印双方的这番举动,很快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因为这一次双方驻军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1962年时的边境冲突。因此,很多西方媒体直接将这次冲突定义为“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

随着“火药味”不断加重,我军甚至已经做好了作战方针和具体部署,一旦开战,那么我军将以收复藏南争议领土、歼灭印军主力为目标,从而一举解决我国主张的领土边界问题。

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曾对记者表示:

尽管中国要求和平解决,但是如果印度再一意孤行在边界试探中国底线,那么中国将不得不做出反应。

此外,杨尚昆还传达了来自邓小平对印度的警告:

“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如果不停止这种行动,中国将不得不‘教训一下印度’。”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很有当年1962年自卫反击战之前的味道,以及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越南的警告。

尽管两国边境紧张,但两国都在试图通过外交来化解“战争危机”,毕竟两个超级人口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对两国国内发展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而印度方面,他们更是希望通过战争来“守住”这片领土,所以,印军高层甚至两次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然而,由于印度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两次命令都在最后一分钟被撤回。

由此可见,中印前线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境地,只等着雪崩前的最后一片雪花。

不过,就在两国军事剑拔弩张之际,双方的外交却都在不约而同地为着避免战争而努力,因为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其实都并不希望战争的到来。

当时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可以说为了化解两国矛盾操碎了心,他一方面积极通过国际对话,表达了自己“不愿同中国开战”的想法;另一方面则是努力说服国内鹰派分子,希望他们认清“和中国开战得不偿失”的事实。

在一次印度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群众集会上,他还直接将导致中印边境局势不稳定的原因归纳为“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错误报道,目的就是要在中印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以图引导国内民愤转移,从而化解群众对中国的“敌视”。

而在拉吉夫•甘地的努力下,印度的群众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安抚,此后,他又立即加紧和中国的对话,希望得到中国的态度。

不过,我国的态度一直都很明确,就如同当时外交部发言人马毓真所表示的:“如果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就可以使那里的紧张局势得以缓和”。

在经过双方的不断交涉后,中印两国都意识到边境对峙的危险性,于是,双方政府都同意开启双边对话,力图和平解决这次冲突。到了1988年12月,拉吉夫•甘地访问中国,这成为了继周总理访问印度后,两国领导人层面展开的再次对话,意义重大。

而在1993年时,中印两国正式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至此,这场危机才终于宣告解除。

纵观这场边境冲突,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如果不是当初英国觊觎我国土地的话,那么,中印两国可能会避免这些冲突。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英国人当初没有搞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印度也未必会老实,毕竟这个国家的骨子里,是有着一个“霸主梦”的。如果不是我们的国家足够强大,那么这位贪婪的邻居,指不定还会做出什么更可恶的事情来;我们来看看,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锡金的命运就知道了。

就像发生在2015年的洞朗对峙事件和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可以看出印度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我国领土的争夺,而且随着日后印度不断地发展,他们势必还会加重对“麦克马洪线”的执念。

因此,到目前为止的五次冲突绝对不会是历史上的全部,我们必须严阵以待,时刻提防这位“心怀叵测”的邻居。当然,我们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断了它的念头!


0.00%(0) 0.00%(0) 0.00%(0)
当前新闻共有2条评论
    这次是把大部分印军围困于西线拉达克,东线收复藏南  /无内容 - x-file 01/09/21 (344)
笔  名 (必选项):
密  码 (必选项):
注册新用户
标 nbsp;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