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 | 热点 | 图片 | 时事 | 军情 | 国际 | 评论 |
兵器 | 史海 | 体育 | 户外 | 论坛 | 博客 | 文学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
清华教授说,“中华民族”是被构建出来的政治民族,大家怎么看? |
送交者: x-file 2020-11-23 06:19:23 于 [世界游戏论坛] |
之前搬了一条,剑桥学者马丁·雅克谈怎么认识中国,他觉得相对于西方民族国家的特征,“中国甚至根本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顺手搜了下,发现一篇清华学者谈同类问题的,标题《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恰好谈的是对于现代中国人,目前在民族身份认同上有啥挑战。 作者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 下面也摘了一点(预警,有些表述比较“学术化”,看过沈逸长难句的都懂),看看中国资深学者自己的解读: “中华民族”的建构,当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拟制,而是一个理论拟制与政治实践相互塑造的复杂社会政治工程。 从“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的转换,既饱含了现代中国从社会民族识别到政治民族建构的艰辛转折意味,又饱含了挣脱社会民族并建构政治民族的历史性蜕变含义。 说到底,并非历史给定的“中华民族”因何浮出历史台面,便成为相关致思的问题症结。如果先行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明确讲,今日之“中华民族”,乃是一个由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其结果给定了的政治民族概念。所谓“给定”,是与“选择”相对而言的状态。处在被给定的状态,表示人们必须接受,无法根据意愿择定;处在选择的情景,表示人们勿需被迫接受某种东西,而可以根据意愿在诸方案中主动挑选。 如此就意味着人们思考“中华民族”的时候,很难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展开运思,而必须首先面对既成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给定的“中华民族”之客观处境。 对中国而言,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基础即“中华民族”,属于政治民族范畴。成功建构这一政治民族,是成功建构现代国家的第一步。但中国的政治民族并不是社会民族间历史磨合的产物,而是现代国家先期确立国家权力体系,并在权力所控制的领土、人口与主权范围内刚性生成的特殊民族概念。 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是革命的遗产。由此建构起来的国家,自然会打上中国革命特点的烙印。中国革命不能在一般的现代革命意义上获得理解,它自具独特性:它是一场从种族革命迅速递进到共产主义理想革命的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革命风暴。 这场革命,从低端的种族革命跃进到高端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在两个端点间的跳跃,完全超出了早期倡导革命的政治领袖的预期,因此没有人能够贯通并领导这场革命。 不过,中国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在其三个时间节点上尚待贯通,也就是在以革命夺取政权、将革命精神贯穿执政进程、最终以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三个节点上未能不间断地连接起来,故而引发了革命与后革命分野导致的不同建国难题。 在革命中,早期阶段的种族革命被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所弃置,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当然不仅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强大吸引力,种族革命自身的立意之低也是重要的原因。在共产主义革命中,阶级斗争与建立国家的高阶定位,以及最终在阶级斗争中逼近“英特纳雄耐尔”的理想社会的目标,让中国建构现代国家之初的种族革命定位无比逊色。 但在完成革命夺权任务以后,理想落定在现实的冰冷平台上,让这场革命不间断的历史演进预期落空了。因此,人们不得不重寻建国进路——民族国家的现实建国目标,终于还是屏退了全球社会的理想建构期待。 可以明白无误地讲,当下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遭遇的政治民族与政治社会即国家建构难题,并不是在历史继承权上浮现的,也不是在社会民族的政治整合上完全呈现的,更不是在社会民族的识别及其理由上表现出来的。 从总体上讲,当下中国政治民族与政治社会建构的难题,是先期给定中国国家权力体系,并相应给定领土范围内的政治民族命名即“中华民族”、以及该范围内的国家政体形式即“人民共和国”的权力主体自身引发的。 因为在民族国家拟制中,预先给定了拟制的政治前提,就逆转了前述拟制现代国家的处境——他们的拟制是在国家诞生以前的理论运思,而不是在国家诞生以后的跟进性理论证明;而中国的现代国家是在先行给定国家的情况下展开的拟制,这样的拟制,其想象力的发挥余地十分有限。 因此国家拟制常常成为“生米煮成熟饭”以后对究竟该用什么材质和烹饪技艺的讨论。换言之,中国的现代国家拟制,会一直受到先在国家权力体系的牵引,很难成为先于国家而在的观念拟制的产物。取决于这样的定势,国家权力一旦发生结构性的政治转变,相应的国家拟制也就会跟随性地发生改变。 在革命建国完成政权更迭之后,革命的话语体系与建国拟制在遭遇执政的话语需求与国家转型情景的情况下,后革命的一系列建国问题就会浮出台面——这就使革命的建国既成果实,无法顺当地转变为后革命社会可以持续享用的大餐。 据此,由革命给定的“中华民族”,面临一个由革命向后革命转变的政治理论挑战: 原来由阶级话语挤压着的民族话语、由阶级斗争塑就的阶级之爱结成的国家,由于挤压者或情愿与或不情愿的退场,因之释放出不太受管束的民族话语,以及由民族话语支持的、可能肢解国家的政治行动。 ……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作者: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2条评论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