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型驱逐舰首制舰101南昌舰作为我国第一艘万吨级大型远洋驱逐舰是海军实现转型发展的战略装备,在南昌舰一条甲板通道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祖国用第一为我命名,我用第一来回报祖国”。

101南昌舰
该舰自今年1月入列以来已七月有余,新装备只有形成战斗力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战斗员。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海军换装了大批驱护舰,054A型护卫舰、052C型驱逐舰、052D型驱逐舰持续批量入列,换装高峰期甚至出现了一座船坞同时总装四艘盾舰的盛景,世人将此类场景称之为“下饺子”。

四艘盾舰齐聚船坞
下饺子初期阶段曾经出现由于人员训练跟不上导致的“装备等人”问题,然而办法总是比问题多,经历初期发展阵痛之后海军逐渐摸索出高效换装的新办法,具体措施有:同型舰提前训练舰员、岸基模拟训练、试航伴随训练等。一艘新舰入列只需一年即可形成战斗力,052D型驱逐舰甚至创造过半年形成战力的纪录。
虽然新舰入列形成战力周期日益缩短,然而新型号舰艇首制舰由于要承担大量试验任务,还要为后续舰编写训练大纲,形成战力周期往往更为漫长,比如052D首制舰172昆明舰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是两年多,可以说首制舰就是后续舰快速形成战力的开路先锋。

052D首制舰172昆明舰
军用舰艇形成战斗力的标志是通过由舰艇训练中心组织实施的“全训合格考核”,在通过全训合格考核前还有舰艇长独立操作合格考试、舰艇长科目全训合格考试、舰艇人员独立值更合格考试、值更官合格考试、舰艇人员独立值更合格考试等一系列严格考核,而在通过考核前全舰舰员还要常态化组织各岗位实操训练,这条打怪升级之路可以说是相当艰巨。
101南昌舰是055型万吨大驱首制舰,入列七个月以来先后组织了远海航行训练、远海对抗训练、主副炮昼夜射击训练,今年5月更是通过了航行补给考核。该舰形成战力时间明显要快于以往的“首制舰”,主要原因是055型舰继承了诸多由052D型驱逐舰积累的成熟子系统。

南昌舰顺利通过航行补给考核
例如346A型S/C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新型垂直发射系统、130毫米口径舰炮、红旗-10近防导弹、海红旗-9B远程区域防空导弹、鹰击-18A远程反舰导弹等全部在052D型驱逐舰上进行了充分验证。

052D型驱逐舰西宁舰发射鹰击-18
055型万吨大驱除了导航雷达以外的所有雷达全部实现了相控阵化,构建了基于双波段雷达的综合射频系统。大洋彼岸不论是阿利伯克级,还是朱姆沃尔特级全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射频功能,朱姆沃尔特级后期加装了诸多探测设备证明其综合射频系统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难以调和的设计矛盾。

朱姆沃尔特级综合射频设计完全失败
055型驱逐舰集成熟与先进两大要素于一身,是海军换装的迫切需求,因此该型舰彻底摒弃了新型舰艇“小步快跑”的发展模式,第一批订单就有八艘,除首制舰服役以外,另外还有六艘已经下水,第八艘建造进度也非常快。

055万吨大驱雷达设备全面相控阵化
新舰大量服役客观上要求首制舰南昌舰要尽可能缩短战力生成周期,以便于后续舰入列后的战力转化。该舰最大化利用每个航次的训练机会,训练科目相互叠加超前部署。
例如,7月下旬最新公开的南昌舰主副炮昼夜射击训练画面中,该舰舰艏垂直发射装置一次性打开了8个垂直发射单元的舱口盖,目的是进行对空防御与对陆远程打击训练。
055万吨大驱首次展示开弹舱
055型驱逐舰于2009年通过综合论证立项,期间还经历了中期设计修改,整合了大量先进技术,该舰长约180米、舷宽约23米、标准排水量1.1万余吨,满载排水量更是高达1.25万吨,庞大的身躯之下携带了最为丰富的舰载武器,其强悍战力得以发挥离不开布置在舰艏与舰舯部的112个发射单元组成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
放眼世界能够研发兼容对空、对舰、对潜、对陆、反导多型导弹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的国家不超过两个,一个是大洋彼岸,另一个就是我们。
舰载导弹发射系统早期主要以旋回俯仰与固定倾斜两类装置为主,比如051型驱逐舰海鹰系列反舰导弹与海红旗-7近程舰空导弹采用旋回俯仰发射架,现代级驱逐舰的日炙反舰导弹采用倾斜固定发射架,这两类发射装置射界受到舰艇航行方位限制,通常需要舰艇机动实现射击指向,同时也制约了载弹量的进一步提升。

海红旗-7采用旋回俯仰发射架
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最早由大洋彼岸率先发起研制,目的是为了抗击来自苏联的导弹饱和打击。早期标准-2型防空导弹采用悬臂发射架,导弹发射后需要进行再装填,存在多目标打击能力弱,反应时间长等缺点,而敌方饱和打击可以在两分钟时间内完成近百枚空舰导弹发射任务,如果不革新舰载导弹发射方式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提康德罗加号舰尾MK-26双悬臂发射架
以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为例,应用MK-41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后,载弹量提升两倍以上,导弹发射间隔时间仅为1秒,以舰队为单位的抗饱和打击能力显著提高。
除大洋彼岸以外的其他国家也研发了多款垂直发射系统,但它们大多都是单一用途的发射系统,只能发射单一弹种,例如大名鼎鼎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多达264具垂直发射单元中就有3种垂直发射系统,时至今日俄罗斯最新建造的护卫舰依旧无法实现多弹种共架发射。

基洛夫级巡洋舰
我国舰用垂直发射系统历经数十年积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线,第一代H/AJK03垂发研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它虽然脱胎于俄制里夫-M垂发,但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者仅有一个垂直发射口,采用旋转发射模式,快速反应能力虽有提升,但无法实现类似MK-41垂发的一秒一发发射速率,而我国H/AJK03每个贮运发射筒都具备独立发射能力,发射速率可以实现一秒一发。

H/AJK03垂发(左)与俄制里夫-M垂发(右)
研发第一代舰载垂发主要为了满足日益迫切的远洋防空需求,因此只能适装海红旗-9系列舰空导弹,该型垂发采用冷发射模式,发射时弹筒底部释放高压气体将导弹弹射出筒实现发射,此类装置的好处是省去了复杂的导弹尾焰导流装置,对舰体安全性更为友好,劣势是难以实现多弹种共架发射。

美制MK-41热垂发
为此中船重工713研究所研发了第二代垂直发射系统,这是一款类似MK-41的H/AJK04热垂发系统,该型垂发每个发射模块由8个发射单元组成,两排垂发之间有共用垂直排烟道,能够兼容海红旗-16、反潜导弹两个弹种,主要配装054A型护卫舰。

054A型护卫舰共用排烟道的热垂发
至此我们完整走完了冷垂发与热垂发两条技术路线,接下来就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研制真正意义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
第三代垂发是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通用垂直发射系统,它采用了独具特色的CCL同心筒式结构,能够兼容冷发射与热发射两种模式。冷发射也被称为外力式起飞,由发射筒提供导弹飞离发射筒的弹射力,与之对应的热发射则是自力式起飞,由导弹自主点火起飞。
鹰击-18A与海红旗-9B冷热共架发射
垂发研制的一大难关是导弹尾焰的导流,导弹尾焰温度通常高达3000摄氏度,这就带来了三大难题,首先筒体结构要耐受高温烧蚀,同时尾焰热流必须及时排导,否则热流如果进入临近发射筒会造成殉爆危险,对发射架体的气密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导弹自身也需要有一定抗烧蚀能力,因为热发射尾焰或多或少都会有部分热流反噬弹体及助推发动机。

鹰击-18A展示热发射独立排烟设计
大洋彼岸MK-41是经典的热垂发,其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设计缺陷。
首先是安全性可靠性较低,导弹尾焰灼烧风险依旧不小,同时维护难度很大,每次维护不可能将整个发射架体吊离舰体,只能针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进行简单维护,导弹尾焰灼烧造成的更多隐患难以及时排查,同时全寿命周期维护成本更高。

美制MK-41热垂发维修保养极为不便
上述运作难题在经过054A型护卫舰H/AJK04热垂发系统的应用之后设计单位感触最深,为此中船重工713所创新应用了CCL同心筒式结构,这一结构曾经也是朱姆沃尔特级心心念念的新型垂发方案,后者采用的MK-57垂发也只是在MK-41基础上的放大升级。
CCL同心筒式结构摒弃了传统热垂发的共用排烟道,改为独立的导流排烟措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运输、贮存、发射一体化。导弹贮存筒也是发射筒,其热发射贮存筒采用同心筒式结构,排烟道就是两个圆筒之间的间隙,导弹点火后热流经底部向四周间隙排导。

冷热共架发射原理示意
通常人们认为CCL同心筒垂发是为了兼容海红旗-9B冷发射舰载防空导弹,实际上它的优势远不止于此:
1.可靠性更高,战时如果遭遇敌方火力打击或者故障导致单个发射筒无法工作时,不至于影响整个发射架体的工作,这是非常契合实战需求的功能特性,火力持续性更强;
2.维护保养更为便捷,新型通用垂发架体并没有复杂的导流设计,看起来很像是简易的脚手架,因为其主要功能都集成在发射筒内,可以将发射筒直接吊离舰体进行检修;

CCL同心筒垂发架体形似脚手架
3.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大幅低于MK-41为代表的传统热垂发;

CCL发射筒实现了贮存、运输、发射三合一
4.由于具备单个发射单元的独立热流排导能力,为未来全能舰更加灵活的舰面垂发布局打通了技术通路,大洋彼岸备受瞩目的DDG-1000由于没有攻克CCL同心筒式垂发,只得采用4个发射单元共用一个排烟道的改进设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能够兼容外力式舰载导弹发射。
以055型驱逐舰为例,该舰配置有14个发射架体,架体由舱口盖、装甲板、架体、导轨、活动支撑、支撑座等组成,每个发射架体由8个隔舱组成,每个隔舱可以装填1至4枚导弹,隔舱盖板是水密装甲板,具有良好的抗打击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弹体安全。

CCL垂发隔舱盖板由水密装甲板制造而成
高密度发射状态下,发射系统有自检功能,遇到无法发射的导弹,可自动顺延至下一枚,且故障导弹如果已点火舱口盖可在燃气压力下打开。
CCL通用垂发隔舱直径达到了850毫米,远远大于大洋彼岸的MK-41与MK-57两代垂发,能够装填更大尺寸的导弹,射程更远威力更强。
这时有些人会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导弹小型化设计不如大洋彼岸才不得不搞大尺寸,鹰击-18A表示不答应,该型反舰导弹以更小的舰体实现了高达560公里的亚超双速制超远反舰射程,被誉为“完美的反舰导弹”,朱姆沃尔特级的MK-57也是为了适装大尺寸导弹才放大了垂发尺寸。
CCL通用垂发冷发射弹射出筒
新型垂发的先进性还体现在更为灵活的尺寸配置,它拥有小型3.3米、中型7米、大型9米三种弹筒深度尺寸,大型垂发可以装填鹰击-18A反舰导弹、中型垂发配置海红旗-9B舰空导弹、小型与中型垂发都可以实现一坑四弹配置。
055舰艏64个垂发中靠近舰桥一侧的4个发射架体共32个垂发单元是9米深度大坑,这一数据是052D型驱逐舰的两倍,9米深度大坑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坑,因为它不仅可以装填鹰击-18A远程反舰导弹、鹰击-18X陆攻巡航导弹,还可以装填正在加速推进研制的一款舰载高超音速滑翔反舰弹道导弹。

055万吨大驱32个9米深度大坑
舰载高超音速滑翔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可达1000公里,飞行速度10马赫,作为一款拥有强大机动能力的滑翔导弹,它能够针对敌舰雷达探测盲区设置机动弹道,进而实现隐身,加上高达10马赫的飞行速度,二者结合将使大洋彼岸正在研制的一切防空网形同虚设,再与鹰击-18A、鹰击-12形成混合弹道打击,将进一步加剧对方的拦截难度,形成降维式打击。

高超音速导弹全线开花,距离上舰不远矣
DF-21D、DF-26、DF-17、星空二号、宽域飞行器……近二十年来为什么我们一直死磕高超音速装备发展?
因为这正是昔日大洋彼岸发展B-2A隐形轰炸机、三叉戟潜射洲际导弹、F-22A、F-35所拥有的跨代领先优势。以055型驱逐舰、新型冷热共架垂发、舰载高超音速滑翔导弹为代表的跨代领先装备正陆续出现在我们的武器库中,而这些装备构成的能力不仅可以看家护院,更可以纵横蓝星。

076

无轴

潜艇

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