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 | 时事论坛 | 汽车论坛 | 摄影论坛 |
股票论坛 | 游戏论坛 | 音乐论坛 | |
万维读者网>世界游戏论坛>帖子 |
BBC最新纪录片《杜甫》爆火,圈粉老外无数,不愧是中国最伟大诗人! |
送交者: x-file 2020-04-30 03:51:46 于 [世界游戏论坛] |
也许是为了给因新冠疫情困在家中的英国人们一些轻松的调剂,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
后台回复关键词“杜甫” 获取BBC纪录片链接 杜甫对于我们而言,是家喻户晓的“诗圣”,但西方人对他知之甚少。而这一次,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称号,以纪录片的形式,被BBC介绍给西方民众。 虽然我很想问一句:“你这么夸杜甫,李白怎么办?”但也许如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所认为的,也许在西方文学里,杜甫就是中国最牛的诗人。 “在诗歌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如果想知道最伟大是个长什么样,他们的作品就是范本。这些诗人创造了诗歌应如何被平键的真正的价值。” ![]() 实际上最初看到这个纪录片名字的时候,我心存疑虑:短短一个小时的纪录片,能够讲得清杜甫、讲得清中国诗歌吗,我又何必去听一番原来就已经知道的故事呢? 本片的主持人迈克尔·伍德在纪录片开头就给出了答案: 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 ![]() 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太多宏大的历史背景复现,也没有太多的旁白陈述,我们则会跟随伍德,一起重走当年杜甫辗转过的道路,进而了解他的一生。 虽然是旧路,却能够从伍德一个英国人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杜甫的一生,看待诗歌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 ![]() “那时候我年轻、有才华、有酒更有知己” 一开篇,伍德就来到了西安,这在千年以前也曾是唐朝的首都——长安。 伍德介绍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有着超过100万人口。”而大唐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繁荣,在文化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同样,那也是诗歌最伟大的时代,在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么优雅、有文化。为了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诗歌影响有多么悠久,伍德还举了例子: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跃的诗歌传统,上下延续三千年,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更古老。 ![]() 而杜甫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他的一生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因此杜甫的诗歌记录的不仅仅是他的人生经历,更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变化。 杜甫出生于书香世家,虽然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但受到家庭熏陶,杜甫一生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明君的统治下,社会和谐、稳定,人人都能尽忠职守。 因而他最大的目标,便是能够用自己的满腹诗书,侍奉天子左右。 他自小便是极聪慧的人,在《壮游》一诗中,便能窥见一二: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同样,幼时见过开元盛世第一舞人公孙大娘的演出,后来在看到其弟子李十二娘的演出后,颇受震撼,写下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用词之妙也让人惊叹: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 带着这样的才华、理想,杜甫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但或许是那时还年轻,一时的失利并没有让他变得颓废,此后的几年他开始了肆意人间的游荡之旅。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后来,在快30岁左右的时候,杜甫遇到了改变了他一生的知己——李白。杜甫称李白为金陵之星,他是一个有魅力、有创意、有激情的天才诗人。 他们到处游玩、把酒言欢,这段时光对于杜甫而言大概是最快乐、最肆意的时光了,以致于后来得知李白被流放、逝世,杜甫还为李白写了不少诗歌。 ![]() ![]() 仕途不如意,一生漂泊 1、35岁经历仕途受挫;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 但从35岁起,他的仕途理想开始处处受挫,生活穷困潦倒,社会矛盾突出,相继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其中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诗中提到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揭示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2、45岁经历安史之乱 755年12月中旬,一场巨大的叛乱爆发了,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领的25万叛军,进军京城。 当时整个中国处于溃散状态,大规模战乱持续了8年之久,造成的破坏和生命损失是难以计量。官方估计,有三千万人死于这场战乱,人们或流离失所,或在战争中被杀,或死于饥荒。 三千万,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命的总人口。 也就从这时起,杜甫的诗词,让人联想到了中国后来的历史画面,秩序被打破,混乱如暴风骤雨般升起,当叛军逼近京城时,杜甫和他的家人,走上了颠沛流离之路,他的朝堂之梦也被彻底打破。 期间杜甫被俘为囚,与家人分离,即使被俘,他仍然在写诗,其中就有著名的《月夜》:
(甘道夫表演者用英腔朗诵杜甫诗歌) BBC在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也正是因为杜甫经历无数的战乱、苦难之后,才使得他成了一名伟大的诗人,甚至没有安禄山,就没有杜甫... 这段时间,他写出了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春望》:
最后杜甫得幸与家人团聚,并与759年冬天,举家南下,逃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著名的“草堂”,《春夜喜雨》就写于此,此处也从此成为了历代文人的朝圣之地:
3、55岁重新颠沛流离 762年春,在战火未熄的情况下,新皇帝去世。又一次战乱,大军压境,杜甫又上路了,现在的他身体已经大不如前,穷困潦倒的难民生活已经让他吃尽了苦头。此时他来到了长沙。 “长沙对杜甫来说是一个避风港,就像二战时沦陷后的卡萨布兰卡。” 在长沙,杜甫获得了短暂的安定,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不过,因为长沙城内的一场动乱,杜甫再次被迫逃难, 战乱加持,失去依靠,疾病缠身,极度穷困,在这种种逆境的摧残折磨中,他也迎来了自己“创造力最惊人”的时期。他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四年,767年,在夔州作出了一首震撼古今七言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到底有多厉害? 我国明朝时期的学术巨匠胡应麟曾评价过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他这样评价道:
至今仍无人创作的诗歌能与之比拟,被誉为“七律之冠”。 长期以来,他患有哮喘和糖尿病,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最后一首诗是在770年的冬天写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最终,他病逝于从潭州开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享年59岁。 ![]() 自从诗歌诞生以来 再没有人像他这样 杜甫死后他的儿子们本想带他回洛阳附近的宗族墓地,但由于战乱,只能就近安顿下来,为他守墓。但他们把他的诗卷留了下来,并在他去世后的十年内,出版了一本他的诗歌选集,并在出版后大获好评。 一位评论家写道:"自从诗歌诞生以来,再没有人像他这样的人了。" BBC评论道:
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叫做《杜甫》,在这篇《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这样说评价杜甫: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一种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 1961年,当年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了一个主席团会。在会上确定次年,也就是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 由此可见,从宋代一直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可杜甫的意义,绝不是仅仅限于文学史。他确实是一个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是属于整个中华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校园里的孩子们,都还在传唱着杜甫的诗歌。 诗中表达的与老乐师的相会、残破的京城春景、舞者公孙夫人、他的妻子独自站在月光下的窗前、对国家的担忧.....依然历历在目 ![]() 给孩子的启示 实际上,这部不到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不管是剖析杜甫的一生经历,还是他的文学造诣上,都没有太过深入的理解,能够提供给我们中国观众的深度和新知非常有限。 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从不要同文化的人的角度,去重新看这位被我们架在神坛上的诗人。
是他的故事,塑造了他的诗,才让他成为了一个与与但丁、莎士比亚同等重要的,对世界文学历史有重要贡献的人。 BBC的这部纪录片,算是第一次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杜甫,因此在一些事件描述和理解与我们熟知的 参考文献: [1]莫砺锋,《杜甫的文化意义》 [2]Du Fu Index,http://www.chinese-poems.com/du.html [3]BBC,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 [4]北京日报,《BBC最新纪录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5]中国诗词网 [6]维基百科-杜甫 会有偏差,但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或许也能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免责声明 |
0.00%(0)
0.00%(0)
0.00%(0)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
![]() |
![]() |
广告:webads@creaders.net | ||||||||
电话:604-438-6008,604-438-6080 | ||||||||
投稿:webeditor@creaders.net | ||||||||
|